日期
“十二月” 相关资源
诗文库11557
人物库653
古籍库81824
活动2945
人物库 唐朝
周保权五代末宋初 952 — 98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52—985 【介绍】: 五代末宋初朗州武陵人
周行逢子。
年十一,嗣父为武平军节度使
英爽有胆气。
宋太祖建隆三年十二月张文表作乱,保权乞师于宋。
文表平,惧宋师继进不已,乃相与拒守,兵败被擒,太祖优诏释之,授千牛卫上将军
累迁右羽林统军
太宗太平兴国初,知并州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大光中唐 736 — 805年12月16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唐氏
湖州之安吉人
感异梦生光。
及薙落。
诵法华经。
三月即能忆持。
京师
肃宗燕见之熟视之曰。
畴昔之夜。
朕梦。
僧声演大乘。
而口出明者。
兹非其人乎。
因赐今名。
属上生辰。
召齐于定国寺。
馆之千福寺
看经道场。
中官赵温等。
宣谕以送。
仍赐墨敕。
许随意住持天下名山。
后徙蓝田精舍。
精舍之僧先梦。
天童降谓曰。
大光经声。
彻于有顶。
功德不可量也。
一日忽有臂从天下。
抚其心匈。
又梦。
僧引乳使吮其湩。
自尔神形舒畅。
气貌融裕。
久之山行。
偶坠穷谷龙泉中。
心不迷乱。
但发愿持多宝塔品十万遍。
俄觉此身跃然而出。
如有物捧持之者。
龙朔初
诏住资圣寺
寺即赵国公长孙无忌宅也。
二年诏为文德皇后追福。
七年资圣灾。
栋宇器物俱烬。
惟诸经卷无所损。
事闻。
所赐殊渥。
百姓亦捐弃财币盈钜万。
寺以再成。
未几。
疏乞归省。
诏未即允。
随得疾莫疗。
欲赴水死。
强起跨驴往。
驴伏不行。
乌群噪其上。
人稍知之。
交开谕乃解。
复顶戴经卷行道。
寻有诏允所请。
既归。
构塔于乌程
日持多宝品。
以偿昔愿。
永泰元年
浙西廉使韦元甫
表请为六郡持念之首。
且为别立道场。
大历间
鲁公颜真卿刺郡。
乌程宰则李绅公垂之父也。
生未期而疾作。
脩治佛事而愈。
小字光
盖以此。
贞元中
官于朝。
间出刺拜于持经道场。
永贞元年十二月既望之夕示灭。
寿七十。
时以相国制文勒碑。
噫荣矣。
释大光
俗姓唐氏
于邑安吉也。
氏寄孕而梦协灵祥。
在娠乃恶荤臭焉。
既诞能言。
不为戏弄。
未龀之岁思求佛乘矣。
愿念法华三月通贯。
经声一发顽鄙革心。
及遂出家而寻登戒。
西游京邑
朝见肃宗帝召对禁中。
拱而叹曰。
昔梦僧口持大乘五光随发。
音容宛若适朕愿兮。
赐名大光
属帝降诞节斋于定国寺。
因赐墨诏。
许天下名寺意往者住持。
中官赵温送于千福寺住持经道场。
其诵经作吴音。
辽辽通于圣听。
甚异其事。
中官而宣谕焉。
后居蓝田精舍。
先期而寺僧梦天童来降曰。
大光经声通于有顶。
光一日宴坐自见神手从天而下抚其心。
乃忆先达抱玉大师尝志斯言。
令高其法音当有神之辅翼。
又别夕梦神僧乳见于心命光口吮。
自尔功力显畅形神不劳。
又寻山探幽偶坠穷谷。
龙泉莫测沦溺其间。
心灵了然都无惑乱。
因思本经多宝塔
为诚愿持此支品十万遍。
恍然奋身脱泉。
若有神捧焉。
后诏住资圣等。
此寺赵国公长孙无忌宅。
龙朔二年文德皇后追福造。
长安七年遭火荡尽。
唯于灰中得数部经。
不损一字。
以事奏闻。
百姓舍施。
数日之间已盈钜万。
遂再造其寺。
览此经倍加精进。
后以偏感有亲在吴未答慈力。
表乞归省养。
诏旨未允。
遂生有妄之疾。
策蹇强力将投于渊。
驴伏不前群乌拂顶。
心既晓觉疾亦随瘳。
乃以经顶行道。
忽有诏许还。
既止乌程构营宝塔。
日持华偈成报往愿焉。
永泰元年浙西廉使韦元甫表请。
为六郡别敕道场持念之首。
大历癸丑岁颜鲁公真卿领郡。
相国李绅父为乌程宰。
未期岁。
乳病暴作而不啼。
不鉴者七辰。
至命乳母洗涤焚香。
乃朗讽经分别功德品。
遂超席而坐拱手开眸。
授饮杯水令强乳哺之。
疾乃徐愈。
笑而谓曰。
汝何愿返之遄速乎。
因以名易小字。
贞元中重游霅上
泊舟之次。
早迟伫于溪侧而笑言。
戏抚之若稚孺焉。
刺于吴兴饮醉于馆。
引宿于道场。
夜分将醒白光满室朗然若昼。
往觇光公宴坐梵音方作。
起面门如开毫相。
经音向息色随敛。
归京相辞。
曰。
汝得径山之言。
吾则无以为谕。
行矣自爱。
去留有时。
他日位处庙堂。
以教法为外护乎。
永贞元年十二月黑月既夕示灭于持经道场。
兽嗥鸟坠。
山木惊振。
异香芬馥信宿不消。
刺史颜防深怆悼之。
光一纳四十岁无浣濯。
而戒香郁然。
一饭七十载。
徵验绝多。
故相李公
素于空门寡信颇规僧过。
而敦重光公
自著碑题云墨诏持经大德神异碑铭布衣杨夔书云。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刘辟中唐 ? — 80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06 【介绍】: 唐人字太初
德宗贞元进士,又擢宏词科
韦皋府,卒,主后务,宪宗给事中召之,不奉诏,即拜检校工部尚书剑南西川节度使。
益傲慢,求统三川,高崇文等将神策行营兵西讨,诏许自新,不听。
崇文东川,诏乃夺其官职,擒送京师斩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06 字太初,郡望彭城(今江苏徐州)
德宗贞元元年(785)进士第,又登宏词科
西川节度使韦皋从事,由金吾仓曹参军累迁至御史中丞支度副使
顺宗即位,奉韦皋命至长安求领三川地
王叔文坚拒不与。
卒,刘辟自立为西川节度留后
诏除给事中,令赴阙。
刘拒不奉诏。
永贞元年(805)十二月,正除检校工部尚书剑南西川节度使。
复求都统三川,发兵取梓州
宪宗元和元年(806)正月宰相杜黄裳高崇文率师进讨。
九月被擒伏诛。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全唐诗》存诗2首。
字太初
贞元中进士宏词科
韦皋幕府
累迁御史中丞度支副使
永贞元年
卒。
主留后。
讽诸将上表徼旄节。
检校工部尚书
剑南西川节度使。
又求都统三川。
遂举兵围梓州
宰相杜黄裳高崇文李元奕等讨之。
元和元年九月
遁走。
擒送京师诛之。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澄观中唐 ? — 80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山阴人俗姓夏侯
五台山清凉寺,博综经论。
德宗延入译场,使造疏,遂编成十卷以进。
好游名山。
宪宗时赐号清凉国师,寻示寂,年七十余。
弟子传法者百余人。
有《毗庐疏》、《随疏演义》、《华严纲要》、《三圣圆融》等。
澄观字大休
俗姓夏侯氏
越州山阴人
年十一。
宝林寺霈禅师出家。
元和中太原府崇福寺
后住清凉山华严寺
开成三年卒。
谥清凉国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会稽之夏侯氏。
年十一。
依应天山宝林寺霈禅师
诵法华经。
年十四。
以恩泽。
获隶此寺落发。
即走四方。
访求师友。
乾元中
从闰州栖霞寺律师
及乡里昙一
究律部。
金陵壁法师
禀关河三论。
大历中
传起信涅槃于瓦官寺
东海起信疏义于淮南
然后温习华严大经。
天竺法诜门下。
剡溪成都惠量。
覆探三论十年
苏州天台止观于湛然法师
兼法华维摩等经疏。
复咨决南宗禅旨于牛头山忠师。
径山钦师。
洛阳无名师。
北宗于惠云师。
于是旁览泛问。
天竺悉昙。
四囲。
五明。
秘咒。
仪轨。
东土经史。
子传。
三雅。
训诂。
世间技艺。
莫不该综。
每曰。
五地圣人。
身證真如。
犹于后得智中。
起世俗念。
况于方居学地。
能忌是乎。
大历十一年
巡礼五台峨嵋。
备瞻圣像。
俄还居五台华严寺
专行方等忏法。
既因寺主贤林所请。
为讲经论。
乃惙然长想。
以为华严合文殊之智。
普贤之理。
表彰毗卢遮那万行之极。
而旧疏文繁义约。
不足发明。
于寤寐间。
见金色人立日中。
纳口。
咀嚼都尽。
骇汗而觉。
喜曰。
此吞受光明遍照之徵。
可不疏华严。
以报三圣之德哉。
乃始兴元元年正月
贞元三年十二月
成二十卷。
饭千僧以落之。
自尔欲求可以付授者。
夜而梦。
已化为大龙
鳞鬣耀日。
拿攫碧落。
矫首于南台
蟠尾于北台。
顷之身出小龙千数。
蜿蜒腾跃。
分散青冥。
四年春正月寺主贤林。
开新疏。
七年河东节度使李自良
复请开于崇福寺
德宗朝。
中使李辅光宣诏。
即日入都。
参预罽宾三藏般若译事。
乌茶国王所进后分。
辞以明年
诏许焉。
明年蒲津
中令梁公。
留安居于中条之栖岩寺
寺有异僧。
所为莫测。
而语多应验。
未至前。
忽驱僧众洒扫曰。
不久菩萨至此。
先是寺多妖祟。
及戾止俱息。
五月中使霍仙鸣宣诏以趣。
至则上加礼敬。
即延入馆。
刊正所译。
为四十卷。
诏造疏于终南山草堂寺
成十卷。
仍诏两街开新疏一遍。
方其撰疏之际。
堂前池中莲华五朵。
有双蒂三节之瑞。
寻诏译守护国界主经。
职缀文。
顺宗之在春宫也。
时观居五台
承教述了义一卷。
心要一卷。
食肉得罪因缘等。
至是入朝。
意尤属。
夙发十愿。
一长止方丈。
但三衣一钵。
不畜长。
二当代利。
去之如遗。
三目不视女人。
四身影不落俗家。
五未舍报受。
法花经。
六长读大乘经典。
普施含灵。
七长讲华严大经。
八一生昼夜不卧。
九不邀名惑众代善。
十不退大慈悲普救心。
故观能循持。
而行之终身焉。
卒于元和之初
寿七十馀。
弟子嗣法者百馀人。
相国齐抗武元衡郑絪李吉甫权德舆李逢吉中书舍人钱徽兵部侍郎归登太常韦渠牟襄阳节度使严绶越州观察使孟简洪州韦丹
咸服戒训。
又著随疏演义四十卷。
华严纲要一卷。
法界玄览一卷。
三圣圆融观一卷。
华严。
法华。
楞伽。
中论等。
别行小钞疏。
共三十卷。
设无遮大斋十二会。
云花寺般若阁下。
画华严世界图相。
其诸塑缋尊像。
缮写经典。
具见门人清沔所述记。
释澄观
姓夏侯氏
越州山阴人也。
年甫十一依宝林寺(今应天山)霈禅师出家。
诵法华经。
十四遇恩得度。
便隶此寺。
俊朗高逸。
弗可以细务拘。
遂遍寻名山旁求秘藏。
梯航既具壸奥必臻。
乾元中润州栖霞寺律师学相部律。
本州依昙一南山律。
金陵璧法师传关河三论。
三论之盛于江表观之力也。
大历中就瓦棺寺传起信涅槃。
又于淮南法藏受海东起信疏义。
却复天竺诜法师门。
温习华严大经。
七年剡溪
成都量法师覆寻三论。
十年苏州
湛然法师天台止观法华维摩等经疏。
解从上智性自天然。
所学之文如昨抛舍。
鲍静记井。
蔡邕后身。
信可知矣。
又谒牛头山忠师径山钦洛阳无名师。
咨决南宗禅法。
复见慧云禅师了北宗玄理。
自谓己曰。
五地圣人身證真如栖心佛境。
于后得智中起世俗念学世间技艺。
况吾学地能忘是心。
遂翻习经传子史小学苍雅天竺悉昙诸部异执四围五明秘咒仪轨至于篇颂笔语书踪。
一皆博综。
多能之性自天纵之。
大历十一年誓游五台
一一巡礼祥瑞愈繁。
仍往峨嵋求见普贤。
登险陟高备观圣像。
却还五台居大华严寺
专行方等忏法。
寺主贤林请讲大经。
并演诸论。
因慨华严旧疏文繁义约。
惙然长想。
况文殊主智普贤主理。
二圣合为毗卢遮那。
万行兼通即是华严之义也。
吾既游普贤之境界。
泊妙吉之乡原。
不疏毗卢有辜二圣矣。
将撰疏。
俄于寤寐之间见一金人。
当阳挺立以手迎抱之。
无何咀嚼都尽。
觉即汗流自喜。
吞纳光明遍照之徵也。
兴元元年正月
贞元三年十二月毕功。
成二十轴。
乃饭千僧以落成也。
后常思付授。
忽夜梦身化为龙。
矫首于南台
蟠尾于山北。
拿攫碧落鳞鬣耀日。
须臾蜿蜓化为千数小龙。
腾耀青冥分散而去。
盖取象乎教法支分流布也。
四年春正月寺主贤林请讲新疏。
七年河东节度使李公自良
复请于崇福寺讲。
德宗降中使李辅光
宣诏入都。
罽宾三藏般若。
译乌荼国王所进华严后分四十卷。
苦辞请明年入敕允。
及具行至蒲津
中令梁公留安居。
遂于中条山栖岩寺住。
寺有禅客拳眉剪发。
字曰痴人
披短褐操长策狂歌杂语。
凡所指厈皆多应验。
未至之前狂僧驱众僧。
洒扫曰。
不久菩萨来此。
复次壁画散脂大将及山麋之怪。
往往不息。
既止此寺。
二事俱静。
五月中使霍仙鸣
传宣催入。
至。
帝颇敦重。
延入译场刊正。
又诏令造疏。
遂于终南草堂寺编成十卷。
进呈。
敕令两街各讲一遍为疏。
时堂前池生五枝合欢莲华。
一华皆有三节。
人咸叹伏。
寻译守护国界主经。
缀文润色。
顺宗在春宫。
尝垂教令述了义一卷心要一卷。
并食肉得罪因缘。
洎至长安频加礼接。
朝臣归向。
齐相国韦太常渠牟皆结交最深。
故相武元衡郑絪李吉甫权德舆李逢吉中书舍人钱徽兵部侍郎归登襄阳节度使严绶越州观察使孟简洪州韦丹
咸慕高风。
或从戒训。
以元和年卒。
春秋七十馀。
弟子传法者一百许人。
馀堪讲者千数。
尝于新创花寺般若阁下。
画华藏世界图相。
又著随疏演义四十卷。
允齐相请述华严经纲要一卷法界玄鉴一卷三圣圆融观一卷华严法华楞伽中观论等别行小钞疏共三十卷。
设无遮大会十二中。
其诸塑缋形像缮写经典不可殚述。
门人清沔记平时行状
恒发十愿。
一长止方丈但三衣钵不畜长。
二当代利弃之如遗。
三目不视女人。
四身影不落俗家。
五未舍执受长法华经。
六长读大乘经典普施含灵。
七长讲华严大经。
八一生昼夜不卧。
九不邀名惑众伐善。
十不退大慈悲普救法界。
逮尽形期。
恒依愿而修行也。
释澄观
姓夏侯氏
越州山阴人也。
年甫十一依宝林寺霈禅师出家。
诵法华经。
十四遇恩得度。
便隶此寺。
俊朗高逸弗可以细务拘。
后将撰华严疏。
于寤寐之间见一金人。
当阳挺立以手迎抱之。
无何咀嚼都尽。
觉即汗流。
自喜吞纳光明遍照之徵也。
兴元元年正月
贞元三年十二月毕功。
成二十轴。
乃饭千僧以落成之为疏。
时堂前池生五枝合欢莲华一华。
皆有三节。
人咸叹伏。
常思付授。
忽夜梦身化为龙。
矫首于南台蟠尾于山北。
拿欋碧落鳞鬣耀日。
须臾蜿蜒化为千数小龙。
腾跃青冥分散而去。
盖取象乎教法支分流布也。
遂于中条山栖岩寺住。
寺有禅客拳眉剪发。
字曰痴人
被短褐操长策。
狂歌杂语。
凡所指斥皆多应验。
未至之前。
狂僧驱众僧洒扫曰。
不久菩萨来此。
以元和年中示灭。
春秋七十馀。
姓夏侯
越州山阴人
俊朗高逸。
不拘细务。
遍寻名山。
旁求秘藏。
乾元中
润州栖霞寺律师
学相部律。
本州依昙一
南山律。
金陵璧法师
传关河三论。
大历中
就瓦棺寺。
传起信涅槃。
又于淮南法藏。
受海东起信疏义。
却复天竺诜法师门。
温习华严大经。
七年
剡溪
成都量法师
覆寻三论。
十年苏州湛然法师
天台止观法华维摩等经疏解。
又谒牛头山忠师。
径山钦师。
洛阳无名师。
咨决南宗禅法。
复见慧云禅师
了北宗玄理。
大历十一年
誓游五台
一一巡礼。
祥瑞愈繁。
仍往峨嵋。
求见普贤。
登险陟高。
备观圣像。
却还五台
居大华严寺
专行方等忏法。
寺主贤林。
请讲大经。
并演诸论。
因慨华严旧疏。
文繁义约。
惙然长想。
况文殊主智。
普贤主理。
二圣合为毗卢遮那。
万行兼通。
即是华严之义也。
吾既游普贤之境界。
泊妙吉之乡原。
不疏毗卢。
有辜二圣矣。
撰疏。
兴元元年正月
贞元三年十二月毕功。
成二十轴。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卢纶中唐 748 — 79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748—约798或799,一作约737—约799 【介绍】: 河中蒲人,祖籍范阳字允言
玄宗天宝末代宗大历初,屡举进士不第。
德宗建中间浑瑊辟为元帅府判官
贞元中,以韦渠牟荐,德宗召之内殿,令和御制诗,超拜户部郎中
寻卒。
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李端皆能诗齐名,时号“大历十才子”。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99? 字允言,郡望范阳(今河北涿州),籍贯蒲州(今山西永济西)。
玄宗天宝末曾举进士不第。
安史乱起,避地江西鄱阳,与吉中孚为林下之友。
代宗大历初年屡试不报,宰相王缙元载举荐,授阌乡,迁集贤院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后出为陕府户曹参军河南密县
德宗建中初(780)昭应县四年冬朱泚叛乱,一度陷于贼中。
翌年浑瑊辟为判官
乱平,随浑瑊镇河中,官至检校户部郎中
贞元十三、十四年间(797、798),舅韦渠牟于德宗前称其才,召入内殿,令和御制诗。
未几卒于河中。
夙负诗名,为“大历十才子”之一。
其诗多为送别赠答、奉陪游宴之作,军中之作则多慷慨之音,以《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腊日咸宁王部曲娑勒擒豹歌》等为善。
卢纶工于叙事,兼擅众体,古诗歌行不乏气势,律诗亦洗练明快,《晚次鄂州》、《长安望》、《送李端》等均为大历名篇。
胡震亨云:“卢诗开朗,不作举止,陡发惊彩,焕尔触目。
篇章亦富埒钱、刘。
以古体未遒,屈居二氏亚等。
”(《唐音癸签》卷七)王士禛则以之为“大历十才子之冠冕”(《分甘余话》卷四)。
生平见《旧唐书·卢简辞》、《新唐书·文艺传下》、《唐才子传》卷四。
今人王达津卢纶生平系诗》、傅璇琮《卢纶考》考其事迹颇详。
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诗集10卷,已佚,今所传10卷本皆非全本。
全唐诗》编为5卷。
今有刘初棠《卢纶诗集校注》。
唐诗汇评
卢纶(748-约799),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郡望出范阳(今河北涿县)
安史乱起,寄居鄱阳
大历初,举进士不第。
元载荐以为阌乡
密县
建中初,为眧应令。
浑城任京城西面副元帅,召为判官
珹镇河中,亦随之,检校户部郎中
贞元十四年,其舅太府卿韦渠牟得幸德宗,表其才,召见禁中,令和御制诗。
居无何,卒。
工诗,为“大历十才子”之一。
有《卢纶诗集》十卷,已佚。
有《卢纶诗集》三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五卷。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作品评论
旧唐书本传
大历中,诗人李端钱起韩翃辈能为五言诗,而辞情捷丽,作尤工。
至贞元末,钱、李诸公凋落,尝为怀旧诗五十韵,叙其事曰“吾与吉侍郎中孚、司空郎中曙苗员外发崔补阙峒耿拾遗湋李校书端,风尘追游,向三十载。
数公皆负当时盛称,荣耀未几,俱沉下泉。
伤悼之际,畅博士当追感前事,赋诗五十韵见寄,辄有所酬,以申悲旧,兼寄夏侯审侍御
”其历言诸子云:“侍郎文章宗,杰出淮楚灵,掌赋若吹籁,间言如建瓴。
郎中善馀庆,雅韵与琴清,郁郁带雪,萧萧鸿入冥。
员外真贵儒,弱冠被华缨,月香飘桂实,乳溜沥琼英。
补阙思冲融,巾拂艺亦精,彩蝶戏芳圃,瑞云滋翠屏。
拾遗兴难侔,逸调旷无程,九酝贮弥洁,三花寒转馨。
校书才智,举世一娉婷,赌墅鬼神变,属辞鸾凤惊。
差肩曳长裾,总辔奉和铃,共赋瑶台雪,同观金谷笙。
倚天方比剑,沉水忽如瓶。
君持玉盘珠,写我怀袖盈,读罢涕交颐,愿言跻百龄。
”纶之才思,皆此类也。
卢纶李益善为五言绝句,意在言外。
时天彝《唐百家诗选评》
卢纶李益中表,唱酬交赞,在大历十才子号为翘楚
吉中孚韩翃耿湋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夏侯审李端,联藻文林,银黄相生,且同臭味,契分俱深,时号“大历十才子”。
唐之文体,至此一变矣。
所作特胜,不减盛时,如三河少年,风流自赏。
卢诗开朗,不作举止,陡发惊彩,焕尔触目,篇章亦富埒钱、刘。以古体未遒,屈居二氏亚等。
《汇编唐诗十集》
唐云:卢诗尚朴,别是一种风味,恨篇各有瑕,似乏全力。钟爱其僻,所选独富,要不可作正法门。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周珽曰:允言才情雄灏,律诗煮古为饵,眼以石浆,气之所嘘,俱成金鹊脑,中唐词坛赤帜也。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陈继儒曰:卢诗奇悍之中,自饶雅致。
《诗源辨体》
七言古,卢气胜于刘,才胜于钱,故稍为轶荡而有格,但未能完美耳。
《唐诗评选》
大历贞元,国几于亡,音乃乱矣。
卢纶耿湋当为风气所摄。
《载酒园诗话又编》
刘长卿外,卢纶为佳。
其诗亦以真而入妙。
如“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貌衰缘药尽,起晚为山寒”、“语少心长苦,愁深醉自迟”、“颜衰重喜归乡闻,身贱多惭问姓名”、“高歌犹爱《思归引》,醉语惟夸漉酒巾”、“故友九泉留语别,逐臣千里寄书来”,皆能使人情为之移,甚者欷戏欲绝。
写景之工,则如“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上方月晓闻僧语,下界林疏见客行”、“孤村树色昏残雨,远寺钟声带夕阳”、“折花朝露滴,漱石野躲清”、“泉急龟依藻,花繁鸟近人”、“路湿云初上,山明日正中”、“人随雁迢递,栈与云重叠”,悉如目见也。
《大历诗略》
卢允言诗意境不远,而语辄中情,调亦圆劲,大历妙手。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大历诸子兼长七言古者,推卢纶韩翃,比之摩洁、东川可称具体。
大历十老子卢纶第一,吾乡吉侍郎中孚第二。
卢诗清高,可以与刘文房区,不愧称首。
吉尝荐卢于朝,卢集忆吉诗甚多,两人盖万相契也。
潘德衡《唐诗评选》
诗五绝进作劲健语;七律则情致深婉,有一唱三叹之音。
其源出于王筠庚信
七古为优,明茂相宣,在君虞之亚;《冬日登城》首,太白之遗也。
绝句清英独秀,工写神情。
排律端凝,尚见陈隋实务。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唐顺宗中唐 761 — 80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61—806 【介绍】: 即李诵
唐朝皇帝。
德宗长子。
德宗建中元年立为太子
贞元二十年,病风且喑。
二十一年正月即位,任用王叔文等,革新政治,罢官市,出宫女及教坊女乐九百人。
因久疾不愈,在位八月,为宦官俱文珍等所迫,传位太子自称太上皇
次年卒,谥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
帝讳
德宗长子。
上元二年生。
封宣城郡王
大历十四年六月进封宣王
十二月立为皇太子
贞元二十一年正月即位。
七月
以疾令皇太子监国
八月
传位皇太子
元和元年正月
上尊号曰应乾圣寿太上皇
是月崩。
年四十六。
谥曰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
庙号顺宗
大中三年
加谥至德宏道大圣大安孝皇帝
李景俭中唐 ? — 82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宗室后裔,字宽中
李瑀孙。
德宗贞元进士
博闻强记,王叔文等以为可比管仲诸葛亮
历为监察御史忠州刺史澧州刺史谏议大夫建州刺史漳州刺史等,终少府少监
景俭性矜诞,使酒纵气,屡语侵宰相,故连遭贬谪,湮阨不得志卒。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宽中一字致用排行六,李唐宗室。
德宗贞元十五年(799)进士第
王叔文等交善,二十年叔文专权,景俭居丧东都,故后未及累。
历佐东都、晋绛幕。
宪宗元和二年(807)监察御史三年江陵户曹
累迁忠州刺史十五年仓部员外郎,迁谏议大夫,寻贬建州刺史
穆宗长庆元年(821)复为谏议大夫十二月以醉酒忤丞相,贬漳州刺史
二年追还为少府少监分司东都,未久卒。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元稹白居易过从唱酬甚密。
全唐诗》存联句1首。
景俭
宪宗朝官侍御史
大中时累迁御史大夫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冯宿中唐 768 — 83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68—837 【介绍】: 婺州东阳人字拱之
冯子华子。
德宗贞元中与弟并擢进士第
初为徐州张建封掌书记穆宗长庆时知制诰
历工、刑二部侍郎
东川节度使
卒谥懿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67—837 字拱之排行十七婺州东阳(今浙江东阳)人,郡望冀州长乐(今河北冀州)
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第,为徐泗节度从事
宪宗元和中累迁比部郎中十四年韩愈谏迎佛骨,宰相宿草疏,贬歙州刺史
十五年征为刑部郎中
穆宗长庆中中书舍人等。
敬宗宝历元年(825)左散骑常侍
文宗大和中河南尹工部刑部兵部侍郎
六年(832)封长乐县公九年出为东川节度使
开成元年(836)十二月卒,谥懿
生平见王起冯公神道碑铭并序》,新、旧《唐书》本传。
工诗文,尤长赋颂制诰
全唐诗》存诗3首。
宿字拱之
婺州东阳人
贞元中进士
长庆中累转太常少卿
敬宗立
左散骑常侍集贤殿学士
大和中历工刑兵三部侍郎
东川节度使
封长乐公
开成元年卒。
年七十。
吏部尚书
谥曰懿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王质中唐 769 — 83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69—837 【介绍】: 绛州龙门人字华卿
王通五世孙。
少负志操,思立名于世。
初专以讲学为事,躬耕养母,不求闻达。
宪宗元和中进士甲科。
累迁户部郎中谏议大夫
清廉方雅,为政有声,深为李吉甫李德裕所器,事必咨决。
无疾暴卒,谥定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69—836 字华卿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郡望并州祁县(今山西祁县)。
始客寿春,聚徒讲学。
宪宗元和六年(811)进士第,历佐使府,累迁谏议大夫
文宗大和五年(831)出任虢州刺史七年召为给事中十二月权知河南尹
八年拜宣歙观察使开成元年(836)十二月卒,谥定
生平见刘禹锡王公神道碑》,《旧唐书》、《新唐书》本传。
全唐诗》存诗1首。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韩愈中唐 768 — 82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68—824 【介绍】: 河南河阳人字退之,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韩介弟。
德宗贞元八年进士
幼孤,由嫂抚养。
及长,尽通《六经》、百家学。
工诗文,自成一家。
经其指授,皆称韩门弟子
董晋宣武,辟为巡官
汴军乱,依张建封,鲠言无所忌。
四门博士,迁监察御史
上疏极论宫市,德宗怒,贬阳山
宪宗元和中,历迁国子博士中书舍人刑部侍郎
帝遣使迎佛骨入禁,上表极谏,贬潮州刺史,改袁州
召拜国子祭酒,转兵部侍郎,后以吏部侍郎京兆尹
卒谥文,世又称韩文公
有《昌黎先生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68—824 字退之排行二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郡望昌黎,后人因称“韩昌黎”。
晚任吏部侍郎谥“文”,后人又称“韩吏部”、“韩文公”。
韩愈幼孤,由兄嫂抚育成人
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第,三上吏部试无成,乃任节度推官,其后任监察御史等职。
贞元十九年,因言关中旱灾,触权臣怒,贬阳山
贞元二十一年正月顺宗即位王伾王叔文执政韩愈持反对态度。
宪宗即位,量移江陵府法曹参军
宪宗元和元年(806),召拜国子博士
元和十二年裴度淮西吴元济有功,升任刑部侍郎
元和十四年,上表谏宪宗迎佛骨,贬潮州刺史
次年穆宗即位,召拜国子祭酒
穆宗长庆二年(822),以赴镇州宣慰王廷凑军有功,转任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
长庆四年(824)十二月卒于长安
生平详见皇甫湜昌黎韩先生墓志铭》、李翱《韩公行状》及新旧《唐书》本传。
年谱多家,以宋洪兴祖韩子年谱》为较完备。
有今人徐敏霞辑吕大防诸家年谱之《韩愈年谱》,中华书局1991年出版。
韩愈唐代著名思想家及作家,一生以恢宏儒道、排斥佛老为己任,与柳宗元共倡古文。
宋苏轼称其“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潮州韩文公庙碑》)。
韩愈之诗与孟郊齐名。
韩诗中多有反映现实、抨击时弊之作,如《丰陵行》、《华山女》等。
又有咏怀述志及表现生活琐事之作,如《秋怀》、《赠刘师服》等。
内容较广泛。
当时元稹等人论诗扬杜抑李,韩愈则兼崇之。
李白之奇情壮思,杜甫之千锤百炼,皆影响韩诗甚巨。
韩诗风格雄奇壮伟,光怪陆离,《南山》、《陆浑山火》等大篇尤呈此貌,司空图称其“驱驾气势,若掀雷抉电,撑扶于天地之间”(《题柳柳州集后》)。
然韩诗并不专以奇险见长,清赵翼云:“昌黎自有本色,乃在文从字顺中自然雄厚博大。
”(《瓯北诗话》卷三)其诗法之尤著称于世者乃“以文为诗”,即以古文之章法句式为诗(如《山石》、《八月十五夜张功曹》),且多议论(如《荐士》、《谢自然诗》),此于宋诗之散文化、议论化有极大影响。
后人之褒贬大多著眼于此,如宋沈括贬韩诗为“押韵之文耳”,“终不是诗”(见惠洪《冷斋夜话》卷二),金赵秉文则称“韩愈又以古文之浑浩溢而为诗,然后古今之变尽矣”(《与李天英书》)。
清叶燮论韩诗之历史地位曰:“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
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祖。
宋之苏、、欧、苏、王、黄,皆为之发其端,可谓极盛。
”(《原诗》内篇)韩集通行者,有宋世䌽堂本《昌黎先生集》,诗文合编。
诗集注本有清顾嗣立昌黎先生诗集注》、清方世举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等,今人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尤能集前注之大成。
研究资料有今人吴文治韩愈资料汇编》,较完备。
全唐诗》存诗10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12首。
唐诗汇评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郡望昌黎(今属河北)
贞元八年(792)进士第
后连辟为宣武董晋、徐泗张建封二幕节度推官
十八年,授四门博士,迁监察御史
因论事,贬阳山
顺宗即位,移江陵府法曹参军
元和元年,召为国子博士
旋分教东都。
河南令,召为职方员外郎,复为国子博士分司
后历都官员外郎比部郎中史馆修撰考功郎中知制语、中书舍人太子右庶子等职。
十二年彰义军节度使裴度行军司马,淮西平,迁刑部侍郎
十四年,因上书谏迎佛骨获罪,贬潮州刺史
量移袁州
穆宗即位,征为国子祭酒
兵部侍郎京兆尹吏部侍郎
卒,谥文
世称韩文公又称韩昌黎韩吏部
在古文、诗歌的理论和创作上都有重大成就,对后世有巨大影响。
门人李汉编其遗文为《韩愈集》四十卷。
今有《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并《外集》行世。
全唐诗》编诗十卷。
字退之
邓州南阳人
贞元八年进士
宪宗朝累官刑部侍郎
潮州刺史
袁州
徵为国子祭酒
京兆尹御史大夫
吏部侍郎
长庆四年卒。
年五十七。
礼部尚书
谥曰文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作品评论
司空图《题柳柳州集后序》
愚尝览韩吏部歌诗累百首,其驱驾气势,若掀雷抉电,奔腾于大地之间,物状奇变,不得不鼓舞而徇其呼吸也。
退之笔力,无施不可,而尝以诗为文章末事,故其诗曰“多情怀酒伴,馀事作诗人”也。
然其资谈笑,助谐谑,人情,状物态,一寓于诗,而曲尽其妙。
此在雄文大手固不足论,而余独爱其工于用韵也。
盖其得韵宽,则波澜横溢,泛入傍韵,乍还乍离,出入回合,殆不可拘以常格,如《此日足可惜》之类是也。
得韵窄则不复傍出,而因难见巧,奇,如《病中赠张十八》之类是也。
余尝与圣俞论此,以谓譬如善驭良马者,通衢广陌,纵横驰逐,惟意所之;至于水曲蚁封,疾徐中节,而不少蹉跌,乃天下之至工也。
苏轼《评韩柳诗》
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靖深不及也。
诗文各有体,韩以文为诗,杜以诗为文,故不工尔。
退之于诗本无解处,以才高而好尔。
《蔡宽夫诗话》
退之豪健雄放,自成一家,世特恨其深婉不足。
沈存中吕惠卿吉甫、正存正仲、李常公择,治平中在馆中夜谈诗。
存中曰:“退之,押韵之文耳,里健美富赡,然终不是诗。
吉甫曰:“诗正当如是。
吾谓诗人亦未有如退之者。
”正仲是存中,公择足吉甫,于是四人者相交攻,久不决。
……予尝熟味退之,真出自然,其用事深密,高出老杜之上。
如《符读书城南》诗“少氏聚嬉戏,不殊同队鱼”,又“脑脂盖眼卧壮士,大招挂壁何由弯”,诗自然也。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
韩退之诗,山立霆碎,自成一法,然臂之樊候冠佩,微露粗疏。
韩退之诗,爱憎相半。
爱者以为虽杜子美亦不及,不爱者以为退之于诗本无所得。
……退之大抵才气有馀,故能擒能纵,颠倒崛奇,无施不可。
放之则如长江大河,澜翻汹涌,滚滚不穷;收之则藏形匿影,乍出乍没,姿态横生,变怪百出;可喜可愕,可畏可服也。
苏黄门子由有云:唐人诗当推韩、杜,韩诗豪,杜诗雄,然杜之雄亦可以兼韩之豪也。
此论得之。
诗文字画,大抵从胸臆中出。
子美笃于忠义,深于经术,故其诗雄时正;李太白喜任侠,喜神仙,故其诗豪而逸;退之文章侍从,故其诗文有廊庙气。
退之正可与太白为故,然二豪不并立,当屈退之第三。
今观昌黎之博大而文,鼓吹六经,搜罗百氏,其诗聘驾气势,崭绝崛强,若掀雷决电,千夫万骑,横骛别驱,汪洋大肆,而莫能止者。
又《秋怀》数首及《暮行河堤上》等篇,风骨颇逮建安,但新声不类,此正中之变也。
钟云:唐文奇碎,而退之舂融,志在挽回。
唐诗淹雅,而退之艰奥,意专出脱。
诗文出一手,彼此犹不相袭,真持世特识也。
至其乐府,讽刺寄托,深婉忠厚,真正风雅。
读《猗兰》、《拘幽》等篇可见。
韩公挺负诗力,所少韵致,出处既掉运不灵,更以储才独富,故犯恶韵斗奇,不加栋择,遂致丛杂难观,得妙笔汰用,瑰宝自出。
第以为类押韵之文者过。
《诗源辨体》
唐人之诗,皆由于悟入,得于造诣。
退之五七言古,虽奇险豪纵,快心露骨,实自才力强大得之,固不假悟入,亦不假造诣也。
然详而论之,五言最工,而七言稍逊。
《诗源辨体》
退之五七言古,字句奇险,皆有所本,然引用妥帖,殊无扭捏牵率之态。
其论孟郊诗云:“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
”盖自况也。
《诗源辨体》
退之五七言律,篇什甚少,入录者虽近中晚,而无怪僻之调;七言“三百六旬”一篇,则近宋人。
排律咏物诸篇,偶对工巧,摹写细碎,尽失本相,兹并不录。
《楚天樵话》
昌黎诗笔恢张时不遗贾岛孟郊,故人皆山斗仰之。
唐诗为八代以来一大变,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祖。
宋之苏、、欧、苏、王、黄,皆为之发其端,可谓极盛,而俗儒且谓诗大变汉、魏,大变盛唐,格格而不许,何异居蚯蚓之穴,习闻其长鸣,听洪钟之响而怪之,窃窃然议之也。
韩愈之一篇一句,无处不可见其骨相棱嶒,俯视一切,进则不能容于朝,退又不肯独善于野,疾恶甚严,爱才若渴,此韩愈之面目也。
杜甫之诗,独冠今古。
此外上下千馀年,作者代有,惟韩愈苏轼,其才力能与抗衡,鼎立为三。
韩诗无一字犹人,如太华削成,不可攀跻。
若俗儒论之,摘其杜撰,十且五六,辄摇唇鼓舌矣。
《唐音审体》
唐自李杜崛起,尽翻六朝窠臼,文章能事已尽,无可变化矣。
昌黎生其后,乃尽废前人之法,而创为奇辟拙拗之语,遂开千古未有之面目。
昌黎豪杰自命,欲以学间才力跨越李、杜之上,然恢张处多,变化处少,力有涂而巧不足也。
独四言大篇,如《元和圣德》、《平淮西碑》之类,义山所谓句奇语重、点窜涂改者,虽司马长卿亦当敛手。
《唐诗别裁》
善使才音当留其不尽,昌黎诗不免好尽。
要之,意归于正,规模宏阔,骨格整顿,原本雅颂,而不规规于风人也。
品为大家,谁曰不宜?
韩昌黎学力正大,俯视群蒙;匡君之心,一饭不忘;救时之念,一刻不懈;惟是疾恶太严,进不获用,而爱才若渴,退不独善,尝谓直接孔孟薪传,信不诬也。
韩昌黎生平所心摹力追者,惟李杜二公。
顾李杜之前,未有李杜,故二公才气横恣,各开生面,遂独有千古。
昌黎时,李杜已在前,纵极力变化,终不能再辟一径。
少陵奇险处,尚有可推扩,故一眼觑定,欲从此辟山开道,自成一家。
昌黎注意所在也。
然奇险处亦自有得失。
少陵才思所到,偶然得之;而昌黎则专以此求胜,故时见斧凿痕迹。
有心与无心,异也。
其实昌黎自有本色,仍在“文从字顺”中,自然雄厚博大,不可捉摸,不专以奇险见长。
昌黎亦不自知,后人平心读之自见。
若徒以奇险求昌黎,转失之矣。
昌黎诗中律诗最少,五律尚有长篇及与同人唱和之作,七律则全集仅十二首,盖才力雄厚,惟古诗足以恣其驰骤。
一束于格式声病,即难展其所长,故不肯多作。
然五律中如《咏月》、《咏雪》诸诗,极体物之工,措词之雅;七律更无一不完善稳妥,与古诗之奇崛判若两手,则又极随物赋形、不拘一格之能事。
马允刚《唐诗正声》
韩昌黎在唐之中叶,不屑趋时,独追踪李杜。
今其诗五七言古,直逼少陵,余体亦皆硬笔屈盘,力大气雄,而用意一归于正,得雅颂之遗,有典诰之质,非同时柳子厚刘梦得所能及,鼎足李杜,非过论也。
韩公当知其“如潮”处,非但义理层见叠出,其笔势涌出,读之拦不住,望之不可极,测之来去无端涯,不可穷,不可竭。
当思其肠胃绕万象,精神驱五岳,奇崛战斗鬼神,而又无不文从字顺,各识其职,所谓“妥贴力排奡”也。
韩公诗,文体多,而造境造言,精神兀傲,气韵沈酣,笔势弛骤,波澜老成,意象旷达,句字奇警,独步千古,与元气侔。
韩公笔力强,造语奇,取境阔,蓄势远,用法变化而深严,横跨古今,奄有百家,但间有长语漫势,伤多成习气。
韩诗无一句犹人,又恢张处多,顿挫处多。韩诗虽纵横变化不逮李杜,而规摩堂庑,弥见阔大。
《诗比兴笺》
昌黎以文为诗者,此不知韩者也。
昌黎无近文之诗者,此不知诗者也。
谢自然》、送灵惠,则《原道》之支澜;《荐孟郊》、《调张籍》,乃谭诗之标帜。
以此属词,不如作论。
世迷珠椟,俗駴骆驼。
语以周情孔思之篇,翻同《折杨》、《皇荂》之笑。
岂知排比铺陈,乃少陵之赋玞;联句效体,宁吏部之《韶濩》?
以此而议其诗,亦将以谀墓而概其文乎?
当知昌黎不特约六经以为文,亦直约风骚以成诗。
《艺概》
诗文一源。
昌黎诗有正有奇,正者所谓“约六经之旨而成文”,奇者即所谓“时有感激怨怼奇怪之辞”。
《艺概》
昌黎诗陈言务去,故有倚天拔地之意。
《艺概》
昌黎七古出于《招隐士》,当于意思刻画、音节遒劲处求之。
使第谓出于《桕梁》,犹未之尽。
《艺概》
昌黎诗往往以丑为美,然此但宜施之古体,若用之近体则不受矣。
是以言各有当也。
《岘佣说诗》
退之五古,横空硬语,妥帖排奡,开张处过于少陵,而变化不及。
中唐以后,渐近薄弱,得退之而中兴。
《岘佣说诗》
韩孟联句,字字生造,为古来所未有,学者不可不穷其变。
《岘佣说诗》
七古盛唐以后,继少陵而霸者,唯有韩公
韩公七古,殊有雄强奇杰之气,微嫌少变化耳。
《岘佣说诗》
少陵七古,多用对偶;退之七古,多用单行。
退之笔力雄劲,单行亦不嫌弱,终觉钤刺处太少。
《岘佣说诗》
少陵七古,间用比兴;退之则纯是赋。
其源出于陆士衡,而隳其体貌。
盘空硬语,抉奥险词,雅音璆然,独造雄占。
郊、岛、卢同,相与并作。
五言长篇,嫌见排比之迹耳。
《诗学渊源》
其诗格律严密,精于古韵。
全集所载,《琴操》最佳。
古诗硬语盘空,奇崛可喜,唯以才气自雄,排阖过甚,转觉为累,又善押强韵,故时伤于粗险。
诗至汉魏以降,属文叙事,或取一端,以简为资,颇不尚奇。
盛唐诸人开拓意境,始为铺张,然亦略工点缀,未以此为能事也。
而务其极,虚实互用,类以文法为诗,反复驰骋,以多为胜,篇什过长,辞旨繁冗,或失之粗率。
其律诗典雅,则仍大历之旧,较之古诗,而目全非矣。
绝句以五言为胜,七言质实,故少风致,综其敝则务在必胜,故时有过火语。
令人莫耐。
潼关》之作,格尤凡下。
赵宋诗人,每宗师之,取法乎中,则斯下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昙荣隋末唐初 555 — 639年10月12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生缘定州九门之张氏。
年十九为书生。
即刻意玄理。
灵裕法师讲华严经。
偶住听之。
有所省。
遂事而薙发焉。
既受具。
备游律横教苑中。
更周祸不替常业。
隋初遁居上党潞黎诸山。
年登四十。
定德远闻。
学者翕从。
感歆至泽。
隋季之乱。
兵饥荐臻。
乃春夏则行方等般舟。
秋冬则专事坐禅。
诸念诵者。
别院处之。
故其地有四焉。
又立忏悔法于韩州之延圣寺
刺史同仁
遗舍利三粒。
率道俗迎者三千人。
同各置水钵香炉于前曰。
舍利之德变现无方。
业累苟销请之可得。
自夜至明获四百馀子。
时有司欲禁绝之而灾祟现惧而止。
武德九年
行道于潞城交障村忽堂舍崩坏。
龛像舍利挺出无损。
贞观七年
信士常疑保。
请荣于州治法住寺。
行方等忏法。
七月十四日
本寺沙门僧定于道场内见五色光明。
彻于上下。
中现七佛相好非常。
云。
我是毗婆尸如来无所著至真等正觉。
以汝罪销故。
来为證。
然非本师不与授记如是六佛皆同此辞。
最后一佛云。
我是汝本师释迦牟尼也。
为汝罪销故。
来授记。
昙荣于此贤劫之中名普宁佛。
汝亦次当作佛名普明也。
及卧疾而泣弟子圆宗问。
和尚宁有不如意事耶。
答曰吾兹死矣。
恨更不待为七众洗濯罪累耳。
十三年十月十二日终。
寿八十五。
释昙荣
俗姓张氏
定州九门人
源南邓而分派。
因封而居高阳焉。
年十九时为书生。
刻意玄理。
寄心无地。
灵裕法师讲华严经。
试往听之。
便悟宏范略其诠致。
乃投神厉气清。
勤摄遂即度之。
及受具后专业律宗经馀六载。
崇履禁科涤畅开结。
乃更循讲肆备闻异部。
偏行大业故以地持为学先。
属周废二教。
韬形俗壤。
虽外同其尘。
而内服道味。
及隋再弘佛教。
不务公名。
随缘通化曾无执著。
年登四十务道西游。
行至上党潞城黎城诸山。
依岩结宇即永潜遁既懿德是充缁素归仰。
便开拓柴障广树禅坊。
四远闻风一期翕至。
形解雄邃称病设方。
诸有餐饮咸歆至泽。
礼供日隆投告填委。
以隋末凌乱人百从军
预践兵饥希全戒德。
欲澄汰先染要假明猷。
事在护持躬当法主
每年春夏立方等般舟。
秋冬各兴坐禅念诵。
僧尼别院故处有四焉。
致使五众烟随百供鳞集。
日增庆泰欢跃成諠。
自晋魏韩赵周郑等邦。
释种更新其戒者。
寔其功矣。
尝往韩州乡县圣寺
立忏悔法。
刺史同仁
素奉释门家传供养。
送舍利三粒遗行道众。
年垂八十。
亲率道俗三千人。
步出野迎路。
由二十馀里。
傧从之盛誉满当时。
既达寺中。
乃告众曰。
舍利之德挺变无方。
若累业有销请祈可遂。
乃人人前别置水钵。
加以香炉通夜苦求。
至明钵内总获舍利四百馀粒。
声名达于乡邑
县令惧其聚众有坠条章。
怖停其事。
当夕怪兽鸣其厅宇。
官民竟夜不安。
明旦陈悔方从荣法。
斯德被圣凡。
皆此之例。
武德九年夏
潞城交漳村立法行道。
所住堂舍忽自崩坏。
龛像舍利宛然挺出。
布在庭中一无所损。
贞观七年
清信士常凝保等。
请荣于州治法住寺。
行方等悔法。
至七月十四日
有本寺沙门僧定者。
戒行精固。
于道场内见大光明。
五色间起从上而下。
中有七佛相好非常。
僧定云。
我是毗婆尸如来无所著至真等正觉。
以汝罪销故来为證。
然非本师不与授记。
如是六佛皆同此词。
最后一佛云。
我是汝本师释迦牟尼也。
为汝罪销故来授记。
昙荣是汝灭罪良缘。
于贤劫中名普宁佛。
汝身器清净。
后当作佛。
名为普明
若斯之应现感灵祥。
信难图矣。
后卧疾于床。
眼中流泪。
弟子圆宗。
和上生来念慧必无。
不意何事悲泣。
答曰。
吾死将逼。
恨更不得为诸七众洗濯罪累耳。
宗曰。
何必至此。
答曰。
吾纵不死。
亦是无用。
自佛法再兴已来。
未省一度。
不听说戒。
今既病困说欲斯必死矣。
贞观十三年十二月终于法住寺。
春秋八十有五。
旋殡于野外。
后门徒出其遗骨葬于寺南。
建塔表之。
履历重难而崇尚释风。
形器瑰伟过于八尺。
词吐温赡风格遒远。
年登不惑断粒练形。
常饵守中用省烦累。
而奉教结净希见斯人。
日到僧厨问其监膳。
必有事染亲看翻秽。
并使食具清净方始还房。
自觌名德罕闻斯类。
又于寺内诸房多结净地。
用拟四药温煮之所故预沾门序散在诸方。
咸承风素免诸宿触。
又每岁忏法必具两仪。
二篇已下依律清之。
先使持衣说净终形立誓然后羯磨随治成人。
初聚正罪雅依大乘。
仍令心用理事无著有空身口威仪归承律捡。
故自从训勖奉法无亏。
皆终诸命报。
余因访道艺行达潞城
奉谒清仪具知明略。
故不敢坠其芳绪云。
俗缘张氏。
定州九门人
年十九时为书生。
刻意玄理。
灵裕法师
讲华严经。
试往听之。
便彻悟。
乃投为师。
勤摄。
遂即度之。
及受具后。
专业律宗。
以地持为学。
先属周废二教。
韬形俗壤。
强外同其尘。
而内服道味。
及隋初再教。
随缘通化
曾无执著。
年登四十。
务道西游。
行至上党
潞城黎城诸山。
依岩结宇。
即求潜遁。
既懿德是充。
缁素归仰。
形解雄邃。
称病设方。
诸有餐饮。
咸韵至泽。
礼供日隆。
投造填委。
以隋末陵乱。
希全戒德。
极力护持。
躬当法主
每年春夏。
立方等般舟。
秋冬各兴坐禅念诵。
僧尼别院。
致使五众烟随。
百供鳞集。
自晋魏韩赵周郑等邦。
释种更新其戒。
常往韩州乡邑县延圣寺
立忏悔法。
刺史同仁
素奉释门。
家传供养。
送舍利三粒。
遗行道众。
年垂八十。
亲率道俗三千人。
步野迎路。
由二十馀里。
傧从之盛。
誉满当时。
既达寺中。
乃告众曰。
舍利之德。
挺变无方。
若累业有销。
请所可遂。
乃人人前。
别置水钵。
加以香炉。
通夜苦求。
至期钵内。
总获舍利。
四百馀粒。
声名达于乡邑
县令惧其聚众。
有坠条章。
捺停其事。
当夕怪兽。
鸣其厅宇。
官民竟夜不安。
明旦陈悔。
方从荣法。
武德九年夏
潞城交障村。
立法行道。
所住堂舍。
忽自崩坏。
龛像舍利。
宛然挺出。
布在庭中。
一无所损。
贞观七年
清信士常疑保等。
请荣于州治法住寺。
行方等悔法。
至七月十四日
有本寺沙门僧定者。
戒行精固。
于道场内。
见大光明。
五色间起。
从上而下。
中有七佛。
相好非常。
僧定云。
我是毗婆尸如来。
真等正觉。
以汝罪销。
故来为證。
然非本师。
不与授记。
如是六佛。
皆同此词。
最后一佛云。
我是汝本师释迦牟尼也。
为汝罪销。
故来授记。
昙荣是汝灭罪良缘。
于贤劫中名普宁佛。
汝身器清净。
后当作佛。
名为普明
若斯之应。
现感灵祥。
后卧疾于床。
眼中流泪。
弟子圆宗曰。
和尚生来念慧。
必无不意。
何事悲泣。
答曰。
吾死日将逼。
恨更不得为诸大众洗濯罪累耳。
贞观十三年十二月
终于法住寺。
春秋八十有五。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卢简能中唐 ? — 83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36 【介绍】: 河中蒲人字子拙
卢纶子。
进士第,屡辟藩府,入为监察御史
文宗太和九年,由检校司封郎中充凤翔节度判官
李训与郑注谋诛宦官,使注镇凤翔,乃选简能等四人从注为宾佐
是年十一月败,十二月简能等四人皆为监军使所害。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郑俞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排行第二
德宗贞元十六年进士第
文宗大和四年,官侍御史,曾与白居易同游龙门
寻迁河南府司录参军
五年,授长水
能诗。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排行二
德宗贞元十六年(800)进士第
文宗大和四年(830)仕至侍御史白居易太子宾客分司东都郑俞曾与之同游龙门
同年十二月白居易河南尹郑俞河南府司录参军
五年长水县
事迹散见白居易《同王十七庶子李六员外郑二侍御同年四人游龙门有感而作》、《酬郑二司录李六郎中寒食日相过同宴见赠》等诗及《唐诗纪事》卷四五。
全唐诗》存诗1首。
贞元十六年进士
长水县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高昙晟隋末唐初 ? — 619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高昙晟 法轮 618年十二月—618年十二月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19 【介绍】: 隋唐时僧人
怀戎
唐高祖武德元年十二月,因县令设斋,士民大集,与僧五千人拥斋众而反,杀县令镇将自称大乘皇帝,立尼静宣为邪输皇后改元法轮
遣使招高开道,立为齐王
开道帅五千人归之。
居数月,开道昙晟,并其众。
李孝基隋末唐初 ? — 62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0 【介绍】: 宗室。
高祖从父弟。
李璋子。
封永安王
陕州总管鸿胪卿,以罪免。
高祖武德二年十二月刘武周太原孝基行军总管讨之,败绩被杀。
谥壮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林士弘隋末唐初 ? — 622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林士弘 太平 616年十二月—622年十月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2 【介绍】: 饶州鄱阳人
隋炀帝大业末,与乡人操师乞起而反隋。
师乞自号元兴王,以士弘大将军
师乞死,士弘收其众,据虔州自号南越王,复号楚,称帝,建元太平
高祖武德中士弘死,其部溃败。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李德裕唐 787 — 85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87—850 【介绍】: 赵郡人字文饶
李栖筠孙、李吉甫子。
幼有壮志,苦心力学,不喜科试。
既冠,卓荦有大节。
穆宗即位,召入翰林学士,禁中书诏,大手笔多诏德裕草之。
寻转考功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
敬宗时出为浙西观察使
文宗即位,加检校礼部尚书,召为兵部侍郎
武宗时淮南节度使入相,弭藩镇之祸,决策制胜,威权独重。
德裕为李党首领牛僧孺李宗闵为首之牛党深衔之,宣宗立,为牛党所构,贬崖州司户卒。
追赠尚书左仆射太子少保卫国公
好著书为文,虽位极台辅,读书不辍。
有《次柳氏旧闻》、《会昌一品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87—850 字文饶排行九赵郡(今河北赵县)人。
牛李党争时之李党首领
早年以荫补校书郎,历幕职
穆宗即位,擢翰林学士
后历任浙西、义成西川诸镇,政绩颇著。
文宗大和七年(833)召入拜相,封赞皇县伯
武宗会昌年间再度任相,因功封卫国公
宣宗大中初遭牛党打击,迭贬至崖州司户大中三年十二月卒于任。
后人因称“李赞皇”、“李卫公”、“李崖州”。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今人傅璇琮《李德裕年谱》颇为详备。
著有《会昌一品集》凡34卷,以四部丛刊本为通行,其中别集10卷为诗赋杂文。
又著笔记小说《次柳氏旧闻》等。
今人傅璇琮、周建国有《李德裕文集校笺》。
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9首,断句18。
唐诗汇评
德格787-850?
字文饶赵郡(今河北赵县)人。
宰相李吉甫之子。
元和初,以萌补校书郎,避嫌,求出为方镇从事
十四年,入朝除监察御史
穆宗即位,擢为翰林学士中书舍人
出为浙西观察使
大和中,召为兵部侍郎,旋出为义成节度使,移镇西川
入为兵部尚书
七年拜相,复出为浙西节度使,贬袁州长史
开成中,由滁州刺史太子宾客分司
再领浙西。
又移镇淮南
武宗即位,拜相,屡进太尉封卫国公
宣宗即位,出为荆南节度使,改东都留守,贬潮州司马,再贬崖州司户
卒。
德裕仕历六朝,出将入相,有政声于时。
善诗文。
有《会昌一品集》二十卷,今存。
其他著述,大多散佚。
全唐诗》编诗一卷。
词学图录
李德裕(787--850) 字文饶
赞皇人宰相李吉甫子。
少好学,以父荫补校书郎,累任要职。
多著作,存有《次柳氏旧闻》、《会昌一品集》等,《全唐诗》存诗一卷。
德裕字文饶
赵郡人
宰相吉甫子。
文宗朝拜兵部尚书
以本官同平章事
封赞皇伯
中书侍郎集贤殿大学士
罢为兴元节度使
镇海军
武宗立
召授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左仆射
司徒
太尉
封卫国公
宣宗立
太子少保分司东都
再贬潮州司马
又贬崖州司马
卒年六十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作品评论
李太尉德裕颇为寒酸开路。
及谪官去,或有诗曰:“八百孤寒齐下泪,一时南望李崖州。”
李德裕武元衡律诗胜古诗,五字句又胜七字。
赞皇德裕)诗亦轶伦,虽不敌香山,亦权、武二相之匹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慧超隋至唐初 ? — 62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4 【介绍】: 隋至唐初僧。
上党潞城人俗姓申屠
初于并州大兴国寺出家,以禅念为业。
隋文帝仁寿中,被召入,住禅定寺
唐高祖武德元年,仍返故寺。
卒年七十余。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生申屠氏
上党潞人
自出家。
北居晋阳大兴国寺习禅业。
其道场之内。
盛列仪像幡华以严饰之。
且聚诸品异香。
每爇以致烟气盘郁。
则净服端坐入定。
辄获舍利充瓶。
随取随有。
较其元数。
初未尝减。
然莫测其所自来也。
仁寿中
诏居禅定寺
其行道感瑞如旧。
武德元年
复归兴国
七年冬
忽召寺众谓之曰。
同住多年。
凡情易隔。
或有相违。
希为恕略。
人道难生。
善缘莫遇。
当求自度。
勿误后身。
于是敛手寂然。
神色无少变。
苟非属纩。
观者终莫知其气绝也。
时年七十馀。
十二月就以绳床舆尸。
殓之龙阜山开化寺侧。
虽屡阅年所。
遗体愈益坚完。
而礼拜供养者。
至今不绝云。
释慧超
俗姓申屠
上党潞城人也。
体道怀贞冰霜其志。
初拂衣舍俗。
北趣晋阳
大兴国寺
禅念为业。
虽略观名教备委邪正。
而偏据行途不沿言说。
乃别建道场盛罗仪象。
幡花交列众具清鲜。
又鸠集异香多陈品族。
每以烧香供养。
烟气相寻。
超恒躬处其中。
净衣端坐。
详其觉观拟其志业。
故有异香满室灵骨充瓶。
随用福流还填欠数。
而莫知其所以然也。
至仁寿中年
献后崩立禅定寺
名望徵入京师
严净形衣有逾恒日。
感瑞陈供无替由来。
至武德元年
以并部旧坏怀信者多化道赴缘义难限约。
乃返还兴国道俗欣庆奉礼交并。
七年冬微疾不悆即告无常。
合寺齐赴伫聆遗诀。
端坐如常精神更爽。
告众曰。
同住多年凡情易隔。
脱有相恼希愿开怀。
然人道难逢善心易失。
及今自任勿误后身。
言讫敛手在心。
不觉其绝。
见无接对谓其未终。
取纩属之乃知无气。
时年七十馀。
坐若神景色貌逾洁。
异香萦绕满室充庭。
音乐闻空莫知来处。
门人大众惊心骇目。
遂使士女奔赴悲咽寒云。
阗塞寺院香花献积。
至十二月中
剋期将殡。
四远白黑列道争前。
从寺至山十有馀里。
人马辐凑事等市𮤗。
舆以绳床坐如入定。
路既交拥卒制难加。
乃回道西城破荒就葬。
众又填逼类等天崩。
便殓于龙阜之山开化寺侧。
作窟处焉。
经停一年俨然不散。
日别常有供礼香花无绝。
后遂塞其窟户。
置塔于上。
勒铭于右。
用旌厚德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玄琬隋末唐初 563 — 63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3—637 【介绍】: 唐僧。
弘农华阴人
俗姓杨
初从洪遵学四分,后从昙迁禅师学一切经。
太宗贞观初敕召为皇太子诸王等受菩萨戒。
普光寺造就,居之。
曾以减杀等四条戒太子太宗闻其说,特为下诏断屠。
及卒,道俗哀悼。
有《佛教后代国王赏罚三宝法》、《安养苍生论》等。
玄琬俗姓杨氏
宏农华阴人
昙延法师为师。
贞观初敕住普光寺
十年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族出弘农华阴杨氏。
其先有徙雍之新丰者。
子孙繁衍。
因别谱谍焉。
年志学薙落。
昙延法师弟子延公一代名匠。
婉既登具。
洪遵律师
习四分三载
即敷演。
侪类推敬。
又听昙迁法师摄论兼法华大集楞伽胜鬘地论中百等。
皆研覈无馀蕴。
然以延公在日。
愿。
释迦丈六金像。
继志述事。
罔敢或愆。
乃于仁寿二年
袖敛众施。
就所住京辇寺。
设模以铸。
于时空色澄湛。
杲日流辉。
天华如云母。
飘洒四至。
终坠像前。
观者以为异。
及脱模。
光相殊特。
关辅间。
无与比。
且造经四藏。
备极庄严。
其缮写之际。
必精加考證。
使无所遗谬。
每岁以二月八日
灌沐圣躯。
开讲设斋。
众兼悲敬。
惟受戒以清净为本。
运当像末。
恐致亏犯。
故于春首
礼二十五佛。
持千转神咒。
庶几毁禁之流。
澄源洁已。
登檀纳法。
明白无疑。
贞观初诏为皇太子诸王
授菩萨戒。
既而东宫普光寺
召居之。
且诏授皇后妃主。
并六宫等戒。
问遗填委。
而随以施予。
及营建功德无蓄积。
未几皇后于苑内德业寺。
书经一藏。
延兴寺。
构藏并书经。
皆诏监护。
于是卷帙自周朝所残毁者。
悉从校正
而法宝之全伊琬之力也。
九年正月
上书东宫
陈四条。
以行慈戒杀。
顺气奉斋。
为之目。
而覼缕数百言极切至。
东宫优答之。
语多不录。
是岁诏禁杀。
三月五月
再请。
乃特听尽此岁。
十年冬有疾。
上书东宫
委以大法。
寻奉遗表。
上国王赏罚三宝法。
安养苍生论。
三德论。
各一卷。
十二月七日
卒于延兴寺所居房。
寿七十五。
讣闻东宫哀恸。
𮚐赠如礼。
诏恻悼加赐物。
特进萧瑀太府萧璟宗正李伯药詹事杜正伦等。
并以躬尝北面执心丧。
香华幢盖。
送者数万人。
弟子五百馀人。
命阇维于终南山寺。
建塔葬烬骨。
奉灵像。
太子洗马兰陵萧钧制铭宗正卿李伯药制碑文。
无恙日。
从受具戒者。
三千馀人。
受归戒者二千馀万人。
右仆射杜如晦临终发誓愿历劫为师。
大将军薛万彻母及昆季。
钦崇轨范。
蔬素终身。
普光道岳法师识洞幽微。
禀承约饬。
武德初天下丧乱。
客僧莫可乞丐。
悉估鬻假贷。
以共给存济。
尤喜推奖材德。
智首律师身处林泉。
而名蜚辇毂。
卒使毗尼之学。
盛于有唐。
则亦有所从来云。
释玄琬
俗姓杨
弘农华州人也。
远祖因徙今居雍州新丰焉。
青襟悟道履操冲明。
志在学年方游法苑。
沙门昙延法师
震岭宏标遗教法主
文钦重立寺处之。
具见别传。
位居入室恭恪据怀及进具后。
便随洪遵律师伏膺四分。
冠冤遮性镕汰持犯。
涉律三载便事敷演。
使于后进乐推前英叹美。
乃旋踵本师。
涅槃真体。
捃掇新异。
妙写幽微。
又欲钦佩唯识包举理性。
昙迁禅师禀学摄论。
并寻阅众锋。
穷其心计。
法华大集楞伽胜鬘地论中百等。
并资承茂实。
研覈新闻。
环循弥讨。
其际搜会。
擢其玄理。
然顾福智相导有若轮驰。
慧业略剖于终。
标树创开于始。
永惟延师存日。
愿造丈六释迦
经略未圆奄便物故。
誓志营复克遂先摸。
仁寿二年
提洽有缘便事炉锤。
寺乃京皋冲要。
峙望归心。
故使至感冥通控引咸遂。
当时空色清朗杲日流辉。
上天雨花状如云母。
满空飘洒终坠像前。
僚庶嘉其罕逢。
法属庆斯荣瑞及开摸之后雅相逾圆。
即为关辅栋梁。
金像之大有未过也。
今在本寺。
每于静夜清朝。
飞流八音之响。
而不测其来至。
又造经四藏备尽庄严。
诸有缮写皆资本据。
又以二月八日大圣诞沐之晨。
追惟旧绪敬崇浴具。
每年此旦建讲设斋。
通召四众供含悲敬。
办罗七物普及僧俦。
又常慨运岠象末有亏归禁。
至于授受遮难滋彰乃蓥饰道场寻诸忏法。
于受戒之首。
依二十五佛及千转神咒。
洁斋行道。
使彼毁禁之流澄源返净。
登坛纳法明白无疑。
并传嗣于今住持不绝。
从此而求。
可谓护法菩萨也。
而重法尊行。
晨夕相仍。
若值上德异人。
必揖对欣振咨承馀令。
虽闻同昔习。
而翘仰如新。
斯后已谦光。
罕有踪矣。
贞观初年
戒素成治朝野具瞻。
有敕召为皇太子诸王等受菩萨戒。
储宫以下师礼崇焉。
有令造普光寺
召而居之。
供事丰华广沾会响。
又别敕入为皇后六宫并妃主等。
受戒椒掖问德禁中。
授纳法财日逾填委。
而钦若自守不顾有馀。
䞋施所资悉营功德。
寻有别敕。
于苑内德业寺
皇后写现在藏经。
当即下令。
延兴寺更造藏经。
并委其监护。
以二宫所寄惟谷其诚。
祇奉不难义须弘选。
自周季灭法隋朝再兴。
传度法本但存卷秩。
至于寻检文理。
取会多乖。
乃结义学沙门雠勘正则。
其有词旨不通者并咨而取决。
故得法宝无滥于疑伪。
迷悟有分于本末。
纲领贞明自始也。
昔育王再集于周时
定宗于唐世。
彼此诚异。
厥致齐焉。
然其匠训于世。
三藏含之。
偏以苦节自修德。
以律仪驰誉。
言为世范缁素收归。
华夷诸国僧尼从受具戒者三千馀人。
王公僚佐爰及皂隶。
从受归戒者二十馀万。
左仆射萧瑀兄弟。
人伦藻镜久厌时烦。
每咨法华会三之旨。
龙树明中之教。
沈吟移景奉佩而旋。
右仆射杜如晦
临终委命。
召为历劫师资。
大将军薜万彻毗季。
并及母氏。
崇戒约蔬素形终。
普光道岳法师
解洞幽关辩开慧府。
敬奉戒香行菩萨道。
而汲引亡疲弘务终日。
因之革励修习者计非恒准。
故京辅士庶继踵烟随。
礼供相寻日盈厨库。
时有巫觋者云。
每至授戒说法。
异类鬼神。
诸方屯聚。
承受相。
自非至功冥被孰能致乎。
以戒劝之至。
物我同
义等风行。
事符草偃乃致书皇太子曰。
元正告始景福惟新。
伏惟殿下。
膺时纳祐罄无不宜但夙萦沈痾不获奉庆。
蒙降逮问无任戢。
感顾恩隆罔知攸厝。
今略经中要务即可详行者四条。
留意寻检永绥宝祚。
初劝行慈。
引涅槃梵行之文。
令起含养之心存兼济之救也。
二减杀者。
引儒礼无故不杀牛羊者。
皆重其生去其滥逸也。
又言。
王者修其教不易其俗。
齐其政不易其宜。
见其生不忍其死。
闻其声不食其肉。
此即上帝悼损害之失。
树止杀之渐也。
故佛经有恕己之喻。
诫之杀打诸事也。
闻。
东宫常膳日多烹宰。
审如所承。
诚有大损。
殿下以一身之料遍拟群僚。
及至断命所由。
莫不皆推殿下。
所以长怀夕惕。
望崇慈恕。
自今以往请少杀生。
东宫内外咸减肉料。
则历长命久仁育斯隆。
三顺气者。
如经不杀曰仁。
仁主肝。
肝者木也。
春阳之时万物尽生。
宜育群品用答冥造。
如其有杀是不顺气。
殿下位处少阳福居春月。
行慈以和正气。
施惠以保天龄。
请年别春季断肉停杀。
悯彼含育顺此阳和。
四奉斋者。
如经年三月六能洁六根便资五福。
伏愿遵行受持斋戒。
何者今享此重位咸资往因。
复能进德崇善用成其美。
则善知识者是大因缘。
玄琬道德疏微曲蒙顾眄。
谨率闻见敢尘听览。
登即答曰。
辱师所示妙法四科。
循览周环用深铭佩。
法师旱祛尘累游神物表。
鹫岭之微言。
探龙宫之秘藏。
洞开灵府凝照玄门。
固以高步弥天邻几初地。
遂能留情博施开导蒙心。
理实义周词华致远。
包括今古网罗内外。
训诱之至审谕之方。
圣达立言师傅弘道
亦未足髣髴要津拟仪高论。
但行慈减杀顺气奉斋。
斯乃仁人之心。
以成大慈之行。
谨当缄诸心府奉以周旋。
永籍胜因用期冥祐。
馀文不载。
其言令之行化及此类。
九年下诏断杀。
起于三月尽于五月
以仁育兼济。
乃上启更
帝又特听尽于岁暮。
贞观十年杪冬
遘疾知归后世。
又致启东宫累以大法。
又上遗封表于帝曰。
玄琬闻。
真容晦迹像教凌迟。
无不假缁素以住持设内外而为护。
遂得法云再润慧日重辉。
光叶万乘绍隆千载。
窃寻住持之理义有多门。
弘护之方教乃非一。
若不依佛取舍。
仍恐赏罚乖宗。
如其准教验时。
是则简敬当理。
伏以僧尼等不依戒律致犯刑章。
闻彻阙庭尘劳听览。
僧徒无任惭惧。
但恐馀年昏朽疾苦相仍。
弱命不存洪恩未答。
遂于经中。
撰佛教后代国王赏罚三宝法及安养苍生论并三德论各一卷。
伏愿圣躬亲降披览。
陛下广开上书之路。
冀纳刍荛之言。
谨献秘要之经。
请详金口之教。
忝当传法。
庶无匿教之𮘧。
扶劣署封。
以酬终后之事。
不胜恋仰。
谨奉经以闻。
又遗诫门人在于道检。
言极详切读者垂泪。
又云。
馀荫施诸众生。
馀骸依古焚弃。
制服丧临一无预怀。
遂以腊月七日
卒于延兴寺房。
春秋七十有五。
道俗失依皇储哀恸。
天子下诏曰。
玄琬律师戒行贞固学业清通。
方寄弘宣正法利益群品。
不幸没世。
情深恻悼。
赐物如别。
斋𡒨所须事由天府
春宫懿戚卿相重臣。
并舍金贝。
荣嘉赗赠营助追福。
暨于百日。
特进萧瑀
太府萧璟
宗正李百药
詹事杜正伦等。
并亲奉戒约躬尽哀礼。
后旋𡒨山寺。
幢盖相映香花乱空。
从者如云众盈数万。
前傧达于终南
后尘犹继于城阙。
四十里间皂素充道。
皆云。
我师斯亡。
戒业谁保。
故为时宗如此也。
弟子等五百馀人奉遵遗旨。
尔时云高风静水净油香。
七众弥山一心悲结。
乃命下火依法阇维。
薪尽灰飞廓然归本。
仍于焚所建佛塔一区。
用津灵识仪像存焉。
宫洗马兰陵萧钧制铭。
宗正卿李伯药制碑立于塔所时为冠绝。
自始及终意存弘济。
生善福智无不缀心。
武德之初
时经剥丧粒食勇贵。
客僧无托。
乃自竭馀力。
行化魁豪。
随得货贿并充供给。
日到寺厨亲问丰约。
主客同庆焉。
又像季浇漓多轻戒律。
乃以身轨物引诸法属。
执经文依时附听。
乃经十遍远嗣先尘。
智首律师德光荣问于帝京者。
寔资成赞能扇芳风。
自见令达。
罕能推挹如此人矣。
故使唐运搜举岁拔贤良。
多是律宗。
实由琬之笃课也。
而容范端肃声气朗峻。
预瞻敬者莫不懔然。
故图象厥相。
犹令人畏者。
弟子僧伽
俗姓元氏
清悟寡嗜欲。
常随导物。
而立志贞正
机谏变适不犯颜色。
以味静为宗。
又不希人世。
依闲业道。
是所谋焉。
临终清𠻳歛容。
诲而卒。
岂非师资谦德能世其尘。
而恨其早卒清规未远。
姓杨
弘农华阴人也。
雍州新丰
青衿悟道。
履操冲明。
在志学年。
方游法苑。
沙门昙延法师
振领宏标。
文钦重。
立寺处之。
位居入室。
恭恪据怀。
及进具后。
便随洪遵律师
服膺四分。
涉津三载
便事敷演。
乃旋踵本师涅槃真体。
捃掇新异。
妙写幽微。
又欲钦佩惟识。
包举理性。
昙迁禅师
禀学摄论。
并寻阅众锋。
穷其心计。
法华大集。
楞伽胜鬘。
地论中百等。
并资承茂实。
研窍新闻。
延师存日。
愿造丈六释迦
经略未圆。
奄便物故。
誓志营复。
尅遂先模。
仁寿二年
提洽有缘。
便事炉锤。
当时空色清朗。
杲日流辉。
上天雨华。
状如云母。
满空飘洒。
终坠像前。
及开模之后。
雅相逾圆。
每于静夜清朝。
飞流八音之响。
又造经四藏。
备尽庄严。
诸有缮写。
皆资本据。
又以二月八日
大圣诞沐之晨。
开讲设斋。
贞观初年
戒素成治。
朝野具瞻。
有召敕为皇太子诸王等。
受菩萨戒。
储宫以下。
师礼崇焉。
令造普光寺
召而居之。
又别敕。
入为皇后六宫并妃主等。
受戒。
椒掖问德禁中。
授纳法财。
日逾填委。
而钦若自守。
不顾有馀。
䞋施所资。
悉营功德。
寻敕于苑内德业寺。
皇后写见在藏经。
并委监护。
昔育王再集于周时
定宗于唐世。
厥致齐焉。
然其苦节自修。
言为世范。
僧尼从受具戒者。
三千馀人。
王公僚佐
爰及皂隶。
从法归戒者。
二十馀万。
左仆射萧瑀兄弟。
人伦藻镜
久厌时烦。
每咨法华会三之旨。
龙树明中之教。
沉吟移景。
奉佩而旋。
右仆射杜如晦
临终委命。
召为历劫师资。
大将军薛万彻昆季。
并及母氏。
崇戒约。
蔬素形终。
致书皇太子
请少杀生。
东宫内外。
咸减肉料。
则历长命久。
仁育斯隆。
三顺气者如经不杀曰仁。
仁主肝。
肝者木也。
春阳之时。
万物尽生。
宜育群品。
用答冥造。
如经年三月
六斋能洁六根。
便资五福。
伏愿遵行。
受持斋戒。
登即下诏断杀。
起于三月
尽于五月
以仁育兼济。
乃上启更
帝又特听。
尽于岁暮。
贞观十年杪冬遘疾。
又致启东宫
累以大法。
又上遗封表。
又遗诫门人。
在于道检。
言极详切。
读者垂泪。
遂以腊月七日
卒于延兴寺。
春秋七十有五。
道俗失依。
皇储哀恸。
天子下诏。
情深恻悼。
赐物斋殡。
须由天府
特进萧瑀太府
萧璟宗正
李伯药。
詹事杜正伦等。
并亲奉戒约。
躬尽哀礼。
后旋殡山寺。
幢盖相映。
香华蔽空。
从者如云。
众盈数万。
前傧远达于终南后尘犹继于城阙。
四十里间。
皂素充道。
弟子等五百馀人。
奉遵遗旨。
依法阇维。
于焚所建佛塔一区。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波颇隋末唐初 565 — 632年4月6日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5—633 【介绍】: 唐僧。
中天竺人,刹利王种,姓刹利帝氏
通内外学。
高袒武德中,敕住兴善寺
慧乘、玄谟等译有《宝星经》及《般若灯大庄严论》等。
卒于胜光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华言作明知识
一名波颇
华言光智
中天竺人也。
本王种。
姓刹帝利
十岁出家。
师习学
诵一洛叉大乘经偈。
受具后。
因习律部。
略通戒纲。
心乐禅观。
更从胜德习定。
十二年
南游伽陀国。
陀寺。
时戒贤师。
方弘十七地论。
复获听受。
然以此论兼明小教。
仍诵小乘论一洛叉偈。
门人般若因陀罗跋摩传灯本国。
托以绍承。
乃展转北行。
达于西面可汗叶护衙。
以法训勖。
曾未浃旬。
可污信向。
武德九年
高平王使而见之。
将载与俱。
叶护君臣未即许。
高平驲奏闻。
叶护津发。
毋滞留。
十二月偕高平京师
谒帝。
诏居兴善寺
赐䌽段纳帔。
从僧加常供给。
问劳勤至。
三年三月
诏所司。
𢯱扬硕德一十九人。
波颇所居寺传译。
沙门慧乘證义
沙门玄暮等译语。
沙门慧赜
慧净
慧明
法琛。
等缀文。
上柱国
尚书
左仆射
房玄龄
散骑常侍
太子詹事
杜正伦
参助铨定。
光禄大夫
太府卿
萧璟
知监护。
出宝星。
胜光。
般若灯。
大庄严经论。
三部三十五卷。
六年缮写云毕。
上闻。
波颇䌽百假。
馀赐束帛有差。
当是时。
或谤以为故聚名达。
废弃讲贯。
侥倖取誉。
诚非弘通本意者。
监护使以沙门灵佳之辨弗听。
太子疾。
迎入内。
承顾问。
宠眷益隆渥。
然其气刚志确。
终以前谤。
不能平。
遂分散衣资。
造诸净业。
贞观六年四月六日
观佛坐逝于胜光寺。
遗表施身。
诏阇维收舍利起塔。
波罗颇迦罗蜜多罗
唐言作明知识
或一云波颇
此云光智
中天竺人也。
本刹利王种。
姓刹利帝
十岁出家。
师习学
诵一洛叉大乘经可十万偈。
受具已后便学律藏。
博通戒网心乐禅思。
又随胜德修习定业。
因修不舍经十二年末复南游摩伽陀国那烂陀寺。
值戒贤论师盛弘十七地论。
因复听采。
以此论中兼明小教。
又诵一洛叉偈小乘诸论。
波颇识度通敏器宇冲邃。
博通内外研精大小。
传灯教授同侣所推。
承化门人。
般若因陀罗跋摩等。
学功树绩深达义纲。
今见领徒本国匡化。
为彼王臣之所钦重。
但以出家释子不滞一方。
六月一移任缘靡定。
承北狄贪勇未识义方。
法藉人弘敢欲传化。
乃与道俗十人展转北行。
达西面可汗叶护衙所。
以法训勖曾未浃旬。
特为戎主深所信伏。
日给二十人料。
旦夕祇奉。
同侣道俗咸被珍遇。
生福增敬日倍于前。
武德九年
高平王出使入蕃。
因与相见。
承此风化将事东归。
叶护君臣留恋不许。
王即奏闻。
下敕徵入。
乃与高平同来谒帝。
其年十二月达京。
敕住兴善
释门英达莫不修造。
自古教传词旨。
有所未踰者。
皆委其宗绪。
括其同异。
内计外执指掌释然。
徵问相雠披解无滞。
乃上简闻。
蒙引内见。
躬传法理无爽对扬。
赐䌽四十段。
并宫禁新纳一领。
所将五僧加料供给。
重频慰问劳接殊伦。
至三年三月
上以诸有非乐。
物我皆空。
眷言真要无过释典。
流通之极岂尚翻传。
下诏所司。
搜扬硕德备经三教者一十九人。
于大兴善创开传译。
沙门慧乘證义
沙门玄谟等译语。
沙门慧赜慧净慧明法琳等缀文。
又敕上柱国尚书左仆射房玄龄
散骑常侍太子詹事杜正伦
参助勘定。
光禄大夫太府卿萧璟
知监护。
百司供送四事丰华。
初译宝星经。
后移胜光。
又译般若灯大庄严论。
三部三十五卷。
至六年冬
勘阅既周。
缮写云毕。
所司详读乃上闻奏。
下敕各写十部散流海内。
仍赐物百段。
馀承译僧有差束帛。
又敕太子庶子李百药制序。
具如论首。
波颇意在传法。
情望若弦。
而当世盛德自私诸己。
有人云。
侥倖时誉取驰于后。
故聚名达废讲经论。
斯未是弘通者时。
沙门灵佳。
卓荦拔群妙通机会。
对监护使具述事理云。
远投东夏情乖名利。
欲使道流千载声振上古。
昔符姚两代。
翻经学士乃有三千。
大唐译人不过二十。
意在明德同證。
信非徒说。
后代昭奉无疑于今耳。
识者佥议攸同。
后遂不行。
时为太子染患众治无效。
下敕迎入内。
一百馀日。
亲问承对不亏帝旨。
疾既渐降辞出本寺。
赐绫帛等六十段并及时服十具。
誓传法化不惮艰危。
远度葱河来归震旦。
经途所亘四万有馀。
躬赍梵本望并翻尽。
不言英彦有坠纶言。
本志颓然雅怀莫诉。
因而搆疾自知不救。
分散衣资造诸净业。
端坐观佛遗表施身。
下敕特听。
寻尔而卒于胜光寺。
春秋六十有九。
东宫下令给二十人。
舆尸坐送至于山所。
阇维既了。
沙门玄谟收拾馀骸。
为之起塔于胜光寺。
师塔东。
贞观七年四月六日也。
有识同嗟法轮辍轸。
四年之译三帙献功。
掩抑慧灯望照惑累。
用兹弘道未敢有闻。
既而人丧法崩归𮘧斯及。
伊我东鄙匪咎西贤
悲夫。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